2008/09/04

安非他命──從亢奮到憂鬱

2008/09/04 第128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網路版-科學Easy Learn 安非他命──從亢奮到憂鬱
總編輯的話 環保抗爭
發燒新鮮事 新政策讓氣喘患者愁雲慘霧
本月優惠活動 訂科學人+《大英簡明百科》52折!
好康報報 科普寫作徵文競賽!
安非他命──從亢奮到憂鬱

撰文╱楊嘉慧

 

安非他命(amphetamine)一直是台灣氾濫的毒品,相較於其他毒品,吸食安非他命的興奮作用可長達10數個鐘頭,讓一些需長時間工作、熬夜的人忍不住嘗試;此外它也具有減少食慾的效果,因此減肥藥也是造成氾濫的原因之一。

 

安非他命最早在1919年被製造出來,原本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疾病,後來意外發現它有提振精神、集中注意力等作用,於是一些長途駕駛的卡車司機、學生便用來提神,因而在美國流行開來。二次大戰時,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為了增強士兵作戰能力,也發放安非他命給士兵們吸食,直到戰後才發現它重複使用容易成癮,長期吸食會造成嚴重憂鬱症、器官衰竭等,故而將它列為禁藥。

 

騙過血腦障壁進入大腦

 

現在流行的安非他命指的是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與二次大戰士兵服用的安非他命化學結構不太一樣,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現在的安非他命多了一個甲基(-CH3),效果更強 ,不過二者作用於神經元的方式是相同的。

 

能對腦部作用的藥物都有一個特性,即必須能通過腦細胞與血液之間的防護網──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 BBB),它是由覆蓋在腦部微血管外圍的細胞組成,負責過濾從血管進入大腦的物質,可阻擋病菌、大分子結構的藥物等進入大腦。安非他命的化學結構與腦內分泌的神經傳遞物腎上腺素與多巴胺類似(見右圖),因此可以騙過血腦障壁,進入腦部。…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環保抗爭
撰文╱李家維

 

院子裡有四隻天竺鼠、一頭羊、一條狗、一窩兔子、20多隻雞鴨、60棵玫瑰、如茵的綠草和整片的粉紅雨百合,屋子裡有一缸魚和500多條蠶,這小子的童年豐美得有些奢侈,但為人父的我,心中相當不安和愧歉。這裡是清華大學的北院眷舍,望過牆頭,隔著約300公尺的稻田外,有一座巨大的煉焦廠,我和同事們都擔心,那日夜不停吐冒的黑白煙,對身體有多大的影響。

 

在台灣的環保史中,永居首位的抗爭事件是22年前的圍堵李長榮化工廠。它在北院的另一側,長年是個惡鄰,轟隆噪音、刺鼻魚腥臭,還污染了自來水源。在陳情、談判都失敗後,激起了新竹市民的行動,竟膽敢用水泥封了廠門,450天的堅決圍廠換來政府和工廠的妥協,終於停工了。但是空氣中少了魚腥味後,仍是悶濁不清。這時民智初醒,大家開始注意環保知識,原來新竹化工這個老舊的大煉焦廠是另一個禍源,它排出的PAH多環芳香烴,竟是會致癌的危險物!對胎兒和幼童的影響尤巨。當時老大還沒入學,老二剛出娘胎,當然我擔心極了,於是奮然投入另一場環保抗爭。

 

那是個夜晚,里民們和市府代表進行冗長而無效的對談,大家都相當疲累,我按捺不住,起立發言:「如果解決不了,就讓我們用選票來表達意見!」氣氛驟然凍結,再沒人說話了。我這才想起這是個眷村里,而我們正在國民黨的民眾服務站開會。新竹市政府無力面對這問題,眼見衝突即起,中央派了個年輕官員沈世宏來協調,在聽完各方意見後,他推出民眾嚴格監檢和廠方努力改善的辦法。幾個月後,新竹化工發現改善無門,也就停工了。現在北院已拆遷,居民之一劉兆玄成了閣揆,而沈世宏也在環保署當家,責任更重了。

 

在這期《科學人》有兩篇文章剖析煙塵下的中國兒童健康問題,顯然台灣的痛苦環保經驗,正在中國大陸翻版重演。時隔20年,當然也有相當不同,專制政權能果決關閉老舊的燃煤電廠,而分子流行病學也理性介入了環境影響評估。對岸要清理深受污染的山河,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而台灣也不輕鬆,看那仍嗚咽的二仁溪和新曝光的霄裡溪就知道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8年第79期9月號】


新政策讓氣喘患者愁雲慘霧
撰文╱哈里遜(Emily Harrison)

翻譯╱林慧珍


美國聯邦政府為了符合「清淨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將實施對臭氧殺手氯氟碳化物(CFCs)的禁用令。諷刺的是,該措施將衝擊美國229萬名氣喘患者。一般的吸入性沙丁胺醇(albuterol)是最常用的短效氣喘處方用藥,需要用氟氯碳化物做為推進劑推送至肺部,在2008年12月31日之後,這類吸入器將不能再合法販售。醫生和患者都質疑該禁令是否明智,因為它對保護臭氧效益不彰,卻明顯衝擊到病患的荷包:重新配方的新品牌替代品,費用是原來的三倍,一隻吸入劑的價格提高至40美元。由於氣喘對窮人的影響更深,最新調查顯示約20%的氣喘患者並無保險,更令人對該課題感到憂心。

 

「這項變革的決策是政治性的,而非醫學或科學的。」曾在2007年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與其他作者共同解釋這項禁用令和轉變過程的美國弗羅里達大學藥劑師漢德勒斯(Leslie Hendeles)說。美國國會在1987年核簽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蒙特婁議定書」,該國際公約規定要逐步汰除所有對氟氯碳化物的非必要應用。當時,醫療用吸入器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用途,因為找不到可行的替代推進劑。1989年幾家製藥公司聯手合作,終於在1996年將沙丁胺醇搭配一種不會破壞臭氧的推進劑:氫氟烷烴(hydrofluoroalkane, HFA)。多家的氫氟烷烴–沙丁胺醇紛紛問世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2005年宣佈,氟氯碳化物式的吸入器已不再必要,必須在今年的最後一天前,全部下架。…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9期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