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3

愛因斯坦錯了嗎?

2009/04/03 第155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深度報導 狹義相對論的危機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火箭的前世今生

發燒新鮮事 電漿火箭發射!

本月優惠活動 訂科學人+相聲國寶,獨享超值優惠

好康報報 電漿火箭前進太空」講座,歡迎報名
狹義相對論的危機
 
撰文╱艾伯特(David Z Albert)、加千(Rivka Galchen)
翻譯╱張明哲

 

如同許多量子效應一樣,纏結這種現象牴觸了我們對世界最根本的直覺,也可能危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重點提要

■我們所經驗的宇宙裡,只有碰得到的東西才會直接受到我們的影響,因此這個世界似乎具有「局部性」。
■然而,量子力學透過「纏結」的性質,使兩個粒子不需中介就可互相同步,展現出超距作用。這是一種「非局部效應」。
■非局部效應不僅違反直覺,對狹義相對論也造成了嚴重的問題,物理學的根本為之動搖。

如果要移動一顆石頭,根據直覺,就是得去推它,或是拿一根棍子去碰觸它,或是下達指令,透過空氣振盪傳播到某個人的耳朵,叫他手持棍子去戳石頭,或是其他類似的辦法;更直截了當地說,這直覺意味著東西要緊靠在一起,才能發生直接影響。如果A不在B旁邊,但卻能影響它,那效應一定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一連串事件做連結,每個事件直接影響下一個,經由一段距離依序從A傳到B。每當我們以為找到了違反這項直覺的例外,結果總會發現並非如此,例如,扳開開關點亮城市裡的街燈(但仔細一想這是透過電線傳遞的),或是聽BBC的廣播(但我們接著會想到這是透過空中的無線電波)。至少,在日常生活經驗裡,我們是找不到的。

我們把這種直覺的想法稱為「局部性」(locality)。

量子力學顛覆了許多直覺,但沒有一個比推翻局部性來得更意義深遠。而且它為狹義相對論(21世紀物理學的基石之一)帶來的危機,迄今未能解決。

量子力學挑戰直覺

回溯至量子力學發展之前,以及用科學來探索自然之初,學者相信,理論上這個物理世界可以藉著世界最小、最基本的物理元素,得到完整的描述。也就是說,把所有物理元素的小故事集合起來,就可以完整表達出這個世界的故事。

但是量子力學違反了這個信念。粒子集合體所表現出的真實、可測量的物理特徵,有可能並非個別粒子特徵的總和,甚至毫無關聯。例如,根據量子力學,我們可以讓一對粒子相距恰好兩公尺,但是兩個粒子各自卻都沒有確切的位置。除此之外,「哥本哈根詮釋」這個理解量子物理的標準方法(於20世紀初經由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波耳加以宣揚,而後一代一代傳授下去)堅持,並不是我們不知道個別粒子的準確位置,而是這個答案根本就不存在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6期4月號】


總編輯的話:火箭的前世今生
撰文╱李家維

在我的神像蒐藏裡有一位千餘年前的科學家,他是唐初的孫思邈,那翩翩風采讓我神往不已。這位被尊為藥王的孫真人,通佛、道,也是位傑出的煉丹師。他提出硫磺伏火法,混合硫、硝和碳之後,造就了我們自傲的火藥。火藥能治瘡癬和瘟疫,製作慶典爆竹、炮彈和火箭,讓中華帝國的榮耀再延續了近千年。17世紀初荷蘭人攻打澎湖,龐大艦隊的紅衣大炮震撼了明末王朝,中國的軍事科技就此沉淪,也辱沒了先人的創新。

這本錢學森傳記,我細讀過三遍,每回都唏噓緬懷。72年前他初抵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即加入學生自辦的陽春火箭社,他們自籌經費,為能升空44秒的火箭興奮雀躍。接著美國投入歐戰,要每年造五萬架飛機,研究火箭的經費因之無虞,火箭社也發展為現今聞名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二次大戰結束的這一年,火箭脫離了地球大氣層,再隔四年,長程導向飛彈試飛成功,錢學森都居功甚偉,他大膽預言核能燃料將推動火箭,以及人類必能登上月球。正當意氣風發之時,他被指控是共產黨員,憤然回歸祖國,也改寫了中國懦弱的歷史,中國大陸的飛彈、原子彈和人造衛星的每項突破,都是他的心血。

錢學森的時代過去了,中國也即將登陸月球,但是這和探索宇宙的雄心相比還真渺小。傳統的液態和固態燃料都不能有效推動深太空任務,動力不足讓太空船得重重繞道,藉由星球重力來彈射協航,卡西尼號就因此耗上七年才能抵達土星。這期《科學人》介紹宇宙航行的新希望——電漿火箭,它的推力比化學火箭小得多,但卻能飛得更快更遠!而長程電漿火箭的動力來源,正是青年錢學森預言的核能。

莫以為電漿只是天上事,它也可以到我們的身體裡,扮演殺滅癌細胞的救星,這近乎科幻的情節奠基於奈米科技的潛力。台灣的科學家跨校、跨領域的結合,他們要用附有抗體的黃金奈米顆粒來標定體內的癌細胞,再以雷射啟動金粒子表面的電漿,發出的聲波能顯現癌組織的立體影像,發出的熱更可殺死致命的癌細胞,是電漿成功連繫了天上與人間。…more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9年第86期4月號】

 

 

就讓高效率的電漿引擎把新一代太空船推往太陽系之外吧!

 

電漿火箭發射!

撰文╱喬艾里(Edgar Y. Choueiri)
翻譯╱甘錫安

 

重點提要

■傳統火箭藉由燃燒化學燃料產生推力,電漿火箭則是在一群帶電荷的粒子(也就是電漿)上施加電場或電磁場,用以推進太空船。
■儘管電漿火箭產生的推力比化學火箭小得多,但是它能使用同量的燃料讓太空船達到更快的速度。
■電漿火箭的高速特性和推進劑使用效率,使它在深太空任務方面顯得格外有價值。

在黑暗的宇宙中,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曙光號」太空探測船飛出火星軌道之外,朝小行星帶前進。為了深入探究太陽系的誕生,這艘無人太空船正要前去研究「灶神星」和「穀神星」,這兩枚小行星是45億7000萬年前原始行星不斷碰撞合併、形成現今各行星後,所殘餘的最大兩塊天體。

但2007年9月發射升空的曙光號,此趟飛行值得注意的不僅是它的任務目標,還有它採用了在長途太空任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來源──電漿火箭。有別於傳統火箭是以燃燒液體或固體化學燃料來提供動力,目前已發展出數種先進形式的電漿火箭,提供推力的方式是以電力產生並控制離子化氣體推進劑。

曙光號任務設計人員採用電漿火箭,是因為它的效率相當高,到達小行星帶所需的燃料僅為化學火箭的1/10。如果計畫人員採用化學火箭,太空船就只能飛到灶神星或穀神星其中之一,而不能兩者都去。

的確,電漿火箭(又稱為電能火箭)很快就成為長程太空船的最佳動力選擇。電漿推進技術最近一次的成功案例為NASA「深太空一號」的彗星之旅,這趟飛行是太空船完成主要任務之後,利用剩餘燃料進行的額外旅程。另外,曾經嘗試登陸小行星的日本探測船「獵鷹號」(Hayabusa),以及歐洲太空總署用來造訪月球的「聰明一號」太空船,也都是以電漿火箭做為動力來源。由於電漿推進技術展現了許多優點,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深太空任務規劃人員都打算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採用,以便探索外行星、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並且以遼闊的太空當做實驗室,研究基礎物理學。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6期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