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1

從果蠅之小 見生命之大-江安世專訪

2007/06/20 第95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頭條新聞 從果蠅之小 見生命之大
發燒新鮮事 清真寺磚瓦花樣百變
科學家觀點 總編輯的話-找尋南美動物王國
本月優惠活動 解歷史之碼,破未來之謎-快看6月最新優惠!
好康報報 6月22日(五),歡迎報名科學不簡單講座!
從果蠅之小 見生命之大
清華大學教授江安世的團隊對果蠅嗅覺腦圖譜的研究結果,發表於頂級生命科學期刊《細胞》上,除了描繪果蠅的神經系統,這項成就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揭開人類大腦的秘密。 

撰文╱龐中培

 

家中的垃圾如果幾天沒處理,就可以發現許多芝麻大的小昆蟲在垃圾邊環繞飛舞,這些惱人的小昆蟲,十之八九是果蠅,牠們平常隱而不現,但只要垃圾飄出異味,往往就能聞「香」而至,一如人類聞香下馬。「聞香下馬」這四個字看似簡單,不過整個過程牽涉到許多交互作用:千千萬萬的氣味分子與嗅覺器官上的受體(蛋白質)結合後,產生的訊息傳遞到腦、腦解析這些訊息的意義後做出適當的反應,其中關係到複雜的神經網絡,以及訊息傳遞的路徑與組合方式。

2004年,艾克塞(Richard Axel)與巴克(Linda B. Buck)即以嗅覺受體基因的研究獲頒諾貝爾生醫獎。不過艾克塞與巴克所發現的是細胞上與氣味分子結合的受體,至於這些受體與氣味分子結合後產生什麼變化與刺激?相關的訊息經由哪些神經元傳遞?都有待釐清。至於神經系統更高層次的活動,例如訊息在神經系統的呈現方式、如何建立或喚起記憶及產生反應等,也都還不清楚。因此艾克塞與巴克的研究,只是釐清嗅覺產生的第一步而已。

今年3月23日,著名的生命科學期刊《細胞》(Cell)刊載了由新竹清華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江安世所率領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以果蠅為研究對象,揭開了嗅覺訊息在腦中傳遞的部份圖譜。《細胞》刊載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可與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比肩。國內科學團隊獨立研究的成果,於《自然》與《科學》上發表過的不在少數;但是在《細胞》上發表,是江安世團隊拔得頭籌。

從技術出發,繪製果蠅神經圖譜

雖然人類腦中的訊息處理與傳遞,最令科學家著迷,不過由於人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人類的生命相對而言比較長、又不可能任意操弄人體內的基因,因此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只能以其他動物為對象,例如小鼠、斑馬魚和果蠅等模式動物。果蠅的腦大約只有13萬5000個神經元,也能夠展現記憶、學習等較複雜的行為,因此最受到青睞,成為研究神經科學的重要對象。此外,果蠅的所有基因都已經定出序列、生命週期又短(大約60天),也使得研究容易進行。

之前果蠅嗅覺傳遞的神經圖譜研究,只從氣味受體到神經處理單位嗅覺小球,再往上的蕈狀體則受限於技術,圖譜尚不清楚。江安世的研究,則補足了這一塊空缺,讓嗅覺訊息傳遞的圖譜拓得更寬遠、刻畫得更細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學研究上也是如此。生命科學的進步,往往受到科技發展的推動,例如在電子顯微鏡技術成熟之後,人類才有工具在手,能夠剖析細胞中各種胞器的細微構造,同時看到濾過性病毒的樣貌。而DNA定序技術的發展與精進,讓我們能夠快速且大量的定出許多物種的基因組序列,對於基因的功能與演化,能展開深入而且廣泛的研究。江安世能夠率先得出果蠅腦中嗅覺的圖譜,其優勢是利用自行研發出的FocusClearTM溶液來處理組織樣本,使樣本變得透明,而有利於觀察;同時利用特殊的遺傳工程技術,讓果蠅腦中特定且單一神經元能呈現出螢光顏色;並利用共軛焦顯微鏡,將神經元的三維空間結構顯示出來。

雖然蕈狀體只佔了整個果蠅腦的一小部份,而江安世研究的也只是其中部份細胞,其他各種感覺,諸如聽覺、味覺與視覺的處理、調節與輸出神經圖譜,都還付之闕如。不過,江安世團隊發展出的技術,既然能夠繪製出果蠅的嗅覺圖譜,當然也可以繪製出其他感覺、甚至更高處理層次單元的圖譜,發展潛力無窮。
more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清真寺磚瓦花樣百變
15世紀土耳其清真寺的磚瓦作品,呈現出準晶體結構的特色,那就是樣式永不重複出現。

撰文╱明克爾(JR Minkel)
翻譯╱王怡文 

中古時期的伊斯蘭工匠在設計建築結構時,想出了一種複雜的圖樣,正好就是知名數學家彭若斯在1970年提出而聞名於世的「準晶體」(quasicrystal)結構。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生陸述義(Peter J. Lu),在烏茲別克旅行時看出端倪,於是仔細研究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阿富汗的照片。陸述義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斯坦哈特(Paul J. Steinhardt)研究發現,其中有一種稱為綺理(girih)的華麗磚瓦設計,只有用蝴蝶結形、五角形、菱形、長的六角形,以及十角形等五種磚瓦為一組,才能準確建構出來。這些常見的磚瓦設計,在伊朗達布依教長陵墓上達到精巧繁複的極致,它是1453年的產物,呈現出由五角形及十邊星形所組成的對稱圖樣。如果朝各方向無限延伸出去,圖樣永遠不會重複出現,這正是準晶體結構的特性。這兩位學者將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23日的《科學》。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6月號】 

 
總編輯的話─找尋南美動物王國 

撰文╱李家維

美國哈佛大學動物博物館的櫥窗裡有兩具動物的骨骸化石,牠們是來自怪獸之鄉的南美洲,我盯著看的是地獺,另一隻是雕齒獸。地獺用兩足行走,嚼樹葉維生,3000多萬年前出現,一萬年前滅絕,最大的種類可以長到六公尺以上,看那粗壯的骨架,在動物界中還真罕見。而雕齒獸就更怪異了,牠渾身包裹著厚重的硬骨甲,體重可達兩公噸,是個草食哺乳動物,也在一萬年前滅絕了。

南美洲曾是個長期孤懸的陸塊,從5500萬年前就與其他主要陸塊分離,是地理隔絕造就了繽紛的歧異演化。分離之初它只有少數類型的哺乳類,到了500萬年前南、北美洲合攏時,它已有很多樣的哺乳動物。在這期間只有靈長類和齧齒類兩類哺乳動物,由外地移入。古生物學家對南美洲獨特的哺乳動物演化過程,了解的並不多,因為缺乏足夠的化石證據。在這期《科學人》裡,〈失落的南美動物王國〉補上了這缺憾,三位美國和智利的學者以智利山區新出土的大量化石,綜論了4000萬~1000萬年前這裡的演化歷程。他們更指出移入的靈長類和齧齒類很可能是來自非洲,而非想來理所當然的北美洲。

五年前,美國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的羅哲西為我們介紹了三磨楔齒獸。牠擁有能剪切又能研磨的臼齒,是哺乳動物的創新構造,使牠們能從食物中取得更多的營養和能量,也因此在演化上佔了優勢。羅哲西和南京大學的陳萌在這期裡,又為我們介紹了剛從河北燕山挖掘出的中國燕齒獸,牠有另一個創新構造,那就是複雜的中耳。其他脊椎動物的中耳只有一根骨頭,而哺乳動物從下頜移了另外兩根到中耳,聽覺更靈敏了。

哺乳動物除了吃得好、聽得好,還有個發達的聰明腦。要細究其精巧,幾乎是辦不到,因為我們的腦子裡竟然有錯綜糾纏的上千億個神經細胞。我很得意有位好同事,他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江安世,剛在《細胞》上發表了果蠅腦神經圖譜。這是項極為傑出的研究,將來循著同樣的方法,要揭開人類大腦的秘密就可能不是夢了,請細讀我們編輯部龐中培的特別報導〈從果蠅之小,見生命之大〉。江安世說:「實驗是到處都可以做的,但是在台灣完成,意義很不一樣。」很感人吧!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6月號】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解歷史之碼,破未來之謎!

 《科學人》雜誌6月強力推薦五大優惠方案:

1. 訂《科學人》雜誌,送Discovery東方藝術大觀系列DVD3重好禮!

2.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讀者文摘》一年12期,幸福價5.7折!

3.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互動英語雜誌家族(互動光碟版)一年12期,學習價5.5折!

4. 合購《科學人》雜誌+「大國崛起全套DVD」再送Discovery 古今發明系列DVD
5. 訂閱《科學人》雜誌 送 科工館「達文西的科學密碼」免費入場券2張
more

好康報報「科學不簡單」講座-「神秘泰坦,潛藏生命?」

          2007年6月22日(週五)晚上730900千萬不能錯過的「科學不簡單」講座-「神秘泰坦,潛藏生命?」,特別邀請了中央大學� 悀憍珘[太空所教授─葉永  教授  ,為您精采剖析,詳盡解答! 歡迎您報名參加!more

 

2007/06/07

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

2007/06/06 第94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頭條新聞 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
發燒新鮮事 用奈米毛球做電子產品
科學家觀點 顏色認知的遐思:不對稱的腦功能
本月優惠活動 解歷史之碼,破未來之謎-快看6月最新優惠!
好康報報 6月22日(五),歡迎報名科學不簡單講座!
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
甲烷可能暗示了生命的存在,也可能是異常地質活動的象徵;但無論如何,在火星與泰坦的大氣中偵測到甲烷,是太陽系最引人入勝的謎團。

撰文 / 阿提耶(Sushil K. Atreya)
翻譯 / 邱淑慧

 

太陽系裡的所有行星,除了地球之外,火星可說是公認最有孕育生命潛力的了,可能現在有生命存在,也可能是曾經有生命。火星有許多與地球相似的特性,例如:形成過程、早期氣候史、有水儲存,以及火山和其他地質活動等,這些可能正是微生物所需要的。而另一個經常被列入討論,認為可能有外星生物存在的,則是土星的最大衛星——泰坦(Titan,或稱「土衛六」)。

天文學家研究這兩個天體時,都偵測到一種經常伴隨生命出現、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氣體——甲烷。火星上的甲烷量雖不多,但很顯著;而泰坦則幾乎為甲烷所覆蓋。甲烷來自生物的可能性,不亞於來自地質活動的可能性,就算在泰坦上不是,至少在火星上是如此。這兩種可能性以不同的方式解釋甲烷的出現,而且都相當合理,這顯示我們在宇宙中或許沒有那麼孤單,不然就是在火星與泰坦的地底下,都有大量的液態水,並且伴隨著出乎意料的地球化學活動。如果能夠了解這些天體上甲烷的來源與命運,將可以得到至關重要的線索,使我們得以更了解太陽系內甚至太陽系外那些類似地球的天體,包含其形塑過程、演化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大氣層中的角色
就在2003與2004年,有三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宣佈在火星大氣中發現甲烷。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孟瑪(Michael Mumma)帶領研究團隊,利用位在夏威夷的紅外線望遠鏡與位在智利的雙子星天文台南座望遠鏡,以高解析度光譜儀偵測到火星上甲烷的濃度超過250ppbv,濃度隨著地點而不同,可能也會隨著時間而變。任職於羅馬物理與行星際科學研究所的佛米沙諾(Vittorio Formisano)與同事(包含我)分析了數千個蒐集自火星快遞軌道衛星的紅外線光譜,我們發現的甲烷含量低得多,約0~35ppbv。一般行星的平均值約接近10ppbv。後來,美國天主教大學的斯若波斯基(Vladimir Krasnopolsky)和同事利用加法夏望遠鏡(CFHT)測量到的行星平均值約為10ppbv,不過因為訊號與空間解析力不夠,他們無法測量到在行星上的變化情形。

雖然天文學家早在1944年就已經偵測到泰坦上的甲烷,不過這只是當時發現氮的附加發現,過了36年,氮的發現廣泛引起各界對這個寒冷且遙遠衛星的興趣。氮是胺基酸與核酸等生物分子的關鍵成份,所以大氣中含有氮和甲烷,加上地面氣壓是地球大氣壓力的1.5倍,可能正提供了生命前驅分子所需的要素,有些人推測,這裡甚至可能有生命形成。

要維持泰坦厚重且充滿氮的大氣,甲烷扮演著具控制性的中心角色。甲烷是碳氫化合物霾的來源,它吸收了太陽的紅外線輻射,並且使平流層增溫將近100℃,在對流層內,則是氫分子的碰撞使對流層升溫20℃。如果甲烷用盡,溫度會下降,氮氣就會凝結形成液態的雨,大氣也因而瓦解,泰坦的特性將會永久改變,它的煙霧和雲會消散。看似一直在雕刻著地表的甲烷雨會停止,湖泊、水坑與河流將會乾涸。而且,因為掀去了覆蓋的面紗,泰坦荒涼的地表將得以赤裸裸地呈現,在地球上可以用望遠鏡直接看清楚,那麼,泰坦將不再具有神秘感,並且成為有著薄薄大氣的一顆普通衛星。

火星和泰坦上的甲烷,是像地球一樣來自生命?抑或是有其他的解釋,例如火山、彗星與隕石的撞擊?我們把地球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的相關知識應用在火星上,有助於縮小可能的來源範圍,而許多相同的論點應用在泰坦上也相當吻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第一個步驟必須得知甲烷產生或由某處逸出的速率,那麼,得先反過來測量大氣中甲烷減少的速率…more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用奈米毛球做電子產品
新技術擴增了奈米科技工具箱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

兼具微小原子和大體積材料特性的奈米粒子,是研究人員極感興趣的結構材料。奈米粒子表現的行為大致上像球,這也使得科學家很難用它們來製造堅固的結構(除了組合出像超市陳列橘子般的結構)。不過,最近科學家終於有了大幅進展,能製作並使用過去想像不到的奈米構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材料科學家史戴拉奇(Francesco Stellacci),在1月19日的《科學》上發表了一套方法,可以讓奈米粒子互相勾在一起,像鎖鍊般銜接成一串。他的策略是利用所謂的毛球定理:有一個球體上覆滿了毛,假若你試圖梳平所有的毛,最後總是會有兩根位於對立兩極的毛豎立起來(想像沿著地球的緯線上有梳平的毛,而在南、北極各有兩根毛站著。)

史戴拉奇和同事讓金奈米粒子包裹一層混合了兩種硫磺分子的絨毛,而原本有絨毛豎起的地方,最後在奈米粒子表面形成不穩定的缺陷,使絨毛很容易可以替換。科學家用一些類似把手的化學分子取代豎立的絨毛,使得奈米粒子可以互相連接。

史丹佛大學的材料科學家崔屹(Yi Cui)說:「如此一來,奈米粒子就會和原子很像,更明確的說,這會類似具有兩個化學鍵的雙價原子。你現在可以用它們來建造真正有趣的結構,就像用原子組裝分子一樣。」
more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顏色認知的遐思:不對稱的腦功能
用腦造影的紅、黃、綠、藍,去看我們知覺紅、黃、綠、藍色的腦運作歷程!

撰文╱曾志朗

顏色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最佳禮物!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櫻花樹上一簇簇的粉紅,牆邊牽牛花那零落的紫,湖邊望去那一片連天不知名的小黃花,然後你忽然看到這一切五顏六色都被捲進那一彎彩虹,靜靜的對我們訴說,這五彩繽紛的世界,是多麼的神奇美妙!

那天我在京都高等研究所的湖邊,遠離台北紛囂,正陶醉在這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中,自我浪漫一番,卻被一旁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凱依(Paul Kay)忽然間蹦出來的一句問話給驚醒了。他說:「你們漢語中,顏色的詞彙很豐富,但『青』字的用法卻很模糊,有時是綠,有時是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凱依是文化人類學家,專門研究語言的結構和文化型態的關係,他和他老師柏林(Brent Berlin)兩人合作由跨語言比較的研究中,看到顏色詞彙的演化歷程,寫了好幾篇相當重要的論文,被選上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我們在加州大學的時候,實驗室剛好是在兩個相鄰的英格蘭式的房屋裡,因此常見面討論一些學術上的問題,相隔了10幾年,舊友相逢,一齊在京都開會,在這麼一個美侖美奐的花園會議室中,真是難得!近20年滄桑的人生旅程,盡在蒼茫稀疏的髮中表「白」無疑,他鄉遇故知,本應相擁而歡,寒暄敘舊,他卻劈頭劈腦來了這麼個嚴肅的學術問題,害我一下子語塞,答非所問的回了他一句:「藍綠之爭正是我們的大問題!」

凱依「哦」的一聲,卻一臉不解,我好笑的摸摸自己的頭,也回過神來,然後收斂神色,言歸正傳,仔細揣摩他的問題,想清楚之後,就對他說:「你的問題切中要害,引出了好多我以前想過卻沒有答案的觀察。『青』在漢語中,確是模擬兩可。『青天白日』指的是藍色的天,而『青海青,黃河黃』讚美的是那湖海的深藍如畫,『青青河上草』則是指河邊那一片綠油油的草原;『名留青史』是鐫刻在綠色的竹片上,『青出於藍』則是青遠深於藍。但是,青還不只是這兩個意思,在古語中,青還有黑的意思。當我們說『玄青』指的是黑色,黑裡透紅我們叫做『紅青』,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把『青絲』比作黑而柔軟的頭髮,他感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其實,京戲中生、旦、淨、末、丑中的『青衣』穿的都是黑衣服,更有趣的是那位鼎鼎大名的『包青天』,他有如朗朗青天一般清明,斷案後也總能撥雲見藍天,但臉塗的是黑色,既不是藍,也不是綠。」

凱依還來不及回答,旁邊的日本學者也插嘴了:「好像日本的顏色詞彙中,青也被染黑了,也許是受到漢語的影響。」一下子,德語的專家也加入討論,法語、西班牙語的專家也都對他們語言中的顏色詞彙發表各自的意見more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解歷史之碼,破未來之謎!

 《科學人》雜誌6月強力推薦五大優惠方案:

1. 訂《科學人》雜誌,送Discovery東方藝術大觀系列DVD3重好禮!

2.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讀者文摘》一年12期,幸福價5.7折!

3.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互動英語雜誌家族(互動光碟版)一年12期,學習價5.5折!

4. 合購《科學人》雜誌+「大國崛起全套DVD」再送Discovery 古今發明系列DVD
5. 訂閱《科學人》雜誌 送 科工館「達文西的科學密碼」免費入場券2張
more

好康報報「科學不簡單」講座-「神秘泰坦,潛藏生命?」

          2007年6月22日(週五)晚上730900千萬不能錯過的「科學不簡單」講座-「神秘泰坦,潛藏生命?」,特別邀請了中央大學� 悀憍珘[太空所教授─葉永  教授  ,為您精采剖析,詳盡解答! 歡迎您報名參加!more

好康報報這夏「ㄧㄥˊ」定了!寶貝免費體驗夏令營 全家同遊宜蘭童玩最快樂!

免費體驗課程,還有機會得到4張宜蘭童玩節門票喔! 

※兒童科學營隊推薦...more

 

連結網址: http://mykids.sce.pccu.edu.tw/campaign/defaul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