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斷層怎麼錯動的? | 文╱吳泓昱 審稿╱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張中白 | 地震是由不同類型的斷層錯動所引發,從斷層破裂的型態,可以了解區域的應力場。台灣最常見的是逆斷層,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板塊擠壓造成。 斷層錯動往往會引起大小不等的地震,根據斷層上盤和下盤的相對移動,斷層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上盤向下移動的「正斷層」,上盤向上移動的「逆斷層」及水平走向的「走向斷層」。許多斷層常常兼具兩種運動形式,即帶有走向滑移的正斷層或帶有走向滑移的逆斷層。 三種斷層的產生是因為不同應力分佈造成。英國地球物理學家安德森(Ernest Masson Anderson, 1877~1960)於 1905 年首先提出,在地層中應力可以簡化為三個軸(方向)上的應力量值:垂直應力(即地殼的重量,vertical Stress,SV)及互相垂直的兩個水平應力,大者為最大水平應力(Horizontal Maximum Stress, SHMAX),小者為最小水平應力(horizontal minimum stress, Shmin);這三種力的關係式造成了不同的斷層類型(見下圖)。當垂直應力大於水平應力時,會發育為正斷層;當最大水平應力大於垂直應力大於最小水平應力時,會發育為走向斷層;當垂直應力最小時,則會發育為逆斷層。研究人員從斷層破裂的型態,就可以了解區域的應力場,或者反過來由區域受到的應力作用,可以判斷斷層的類型。…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 |
 |
|
 |
時間只是幻覺嗎? | 撰文╱卡倫德(Craig Callender) 翻譯╱張明哲 | 「時間」隨著鐘錶的滴答聲流逝,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經驗,然而事實上,「時間」可能並非宇宙的基本物件? 重點提要 ■在當今的物理學中,時間是個特別熱門的主題。為了尋找統一理論,物理學家必須重新檢視非常基本的假設,而其中最基本的幾乎就是時間了。 ■有些物理學家認為時間其實不存在,有些人則認為應該讓時間升級而非降級。在這兩種觀點之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時間存在,但並非基本。我們察覺到的時間,是由一個靜態的世界浮現出來的。 ■早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家就曾經辯論這些想法,但現在物理學家把它弄得更具體。有種說法是,時間可以自宇宙的切割中產生;我們察覺到的時間反映了這些切割區塊之間的關係。 你在讀著這個句子時,很可能會想著「這一刻」(就是現在),也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下」。此時此刻似乎很獨特、很真實。不管你對過去有多少記憶、對未來如何憧憬,你都活在當下。當然,你閱讀剛剛那句話的那一刻已經不再,這句才是當下。換句話說,時間似乎在流動,亦即「當下」也在不斷更新。在我們直覺的深處,未來是開放的,直到它成為現在,而過去已被固定住了。時間流動時,這種過去固定、現在發生、未來開放的結構不斷在時間中前進。這種結構深植於我們的語言、思考和行為中…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101期7月號】  | |
 |
|
 |
牛頓曲率的奧妙 | 撰文╱張海潮 | 且看牛頓如何利用幾何,來完成他的微積分大業! | 牛頓是微積分的發明人,又是運動學的一代宗師,這樣一個雙重的身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特別是他的數學功力遠遠高過所有同儕,連帶使他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超級難懂。正如科學史家布拉肯里奇(J. Bruce Brackenridge)所言: 這本書完全符合馬克吐溫對於經典作品的定義:每個人都應一讀,但是從來就沒有人要讀。 《原理》為什麼寫得這麼難?主要的原因是微積分在當時正萌芽,牛頓不想引入微積分的術語和符號,但是又無法避免以微積分的核心概念(極限)來進行論證,因而借重了大量的圖形和幾何關係。…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101期7月號】  | |
 |
|
《科學人》最新活動: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天下雜誌》半年12期 聯購特惠只要2,500元(原價5,280元) ==================================================================================== | 【部落格活動】打開電子書 數位閱讀時代起飛,不論電腦、手機、閱讀器等在這一兩年間蓬勃發展。《科學人》本期封面故事介紹數位閱讀的革命,雖然這些產品尚未完備且民眾對於數位閱讀仍不習慣,但就科技發展與環保面來看這勢必是未來趨勢。邀請您到科學人部落格分享您曾經有過的數位閱讀經驗。7月底我們將選出3位贈送《科學人》電子雜誌102期一本。 ==================================================================================== | ====================================================================================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10年7月號 1.真戲假辨:別傻了!(本期雜誌P.36) 2.看!無接面設計!(本期雜誌P.29) 3.破壞病毒的外套膜(本期雜誌P.28) | |
 |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 888 傳真:(02) 2356-4929.2356-8490 網站 sa.ylib.com/ 部落格 blog.ylib.com/sa 粉絲團 facebook.com/fans.sa 服務信箱 service@sa.ylib.com Copyright c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TIFIC AMERICAN" is a registered trade name owned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New York. It is used under license by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