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8

當飛機碰上亂流

當飛機碰上亂流
 
撰文 / 盧衍良
審稿 /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 張有恆

 

飛機航行中難免遭遇亂流,而嚴重亂流導致飛航事故時有所聞。今年,國內航空公司也陸續有班機在國內外上空碰到嚴重亂流,造成多人受傷。亂流如何產生?能否藉由科學儀器的預測及早避開,讓飛行更安全?

 

 

搭乘飛機的時候,常會聽到空服員廣播「飛機即將經過一段不穩定氣流,請確實扣緊安全帶!」不穩定氣流指的就是亂流,它會使飛機搖晃,甚至嚴重傷害機體。高空上如何形成亂流?什麼樣的現象稱得上亂流?

生活中的亂流現象

 

想要了解亂流,可以從比較熟悉的「水」去觀察。站在河邊看著潺潺流水,便很容易發現,當流速非常緩慢時,水流會井然有序的前進,此時稱之為層流(laminar flow);若流速較快,水面則會產生擾動,有些地方會形成漩渦,水流變得混亂而不一致,這就是亂流(turbulent flow)的最基本現象。從層流變成亂流的過程中,稱為過渡流(transitional flow)。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氣體流動。觀察燃燒中的香菸,當白色煙霧裊裊上升時,線條非常均勻平滑,但是當煙霧上升到一定高度後,也會變得混亂而形成漩渦狀,這也是亂流。形成亂流的條件很多,流速快慢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也是最容易觀測到的,其他如流體的黏性、流動規模大小、接觸表面的粗糙度等,也都會導致亂流的形成。

飛機航行在大氣中所遭遇的亂流有很多類型,典型且常見的有「雲雨亂流」與「山岳波亂流」。

 

空氣熱對流造成亂流

雲雨亂流的產生,多半是因為空氣的「熱對流」(heat convection)作用所致。受到強烈太陽照射、吸收許多熱量而升溫的地表,會加熱附近的空氣,地表附近空氣受熱後膨脹上升,擠壓上層冷空氣下降,形成熱對流;此時,由於空氣的密度發生變化,形成不均勻狀態,造成空氣與空氣之間彼此擠壓摩擦,無法維持井然有序的流動,這種對流的過程便會產生亂流。

熱對流跟用鍋子燒開水的對流現象很類似,之所以稱之為雲雨亂流,是因為在對流過程中,空氣中的水氣會形成積雲(cumulus),因此飛機駕駛員如果觀察到積雲,就可以判斷該處可能有亂流而選擇避開。

山坡地形造成亂流

山岳波亂流主要是山坡地形作用所導致。當空氣在山的迎風面沿山坡上升時,風速隨著山的坡度升高而增快,在氣流爬升至山頂時達到最大。當氣流通過山頂後,受到地形障礙物高度降低的影響會迅速下降,於是產生下降氣流;隨後再因為地面摩擦作用,使得位居前端的底層空氣流動較緩慢,並導致後端持續前進的空氣向上推擠,造成空氣產生漩渦一樣的擾動。因山坡地形所產生的亂流通常發生在通過山峰後數公里處、形成浪花狀的渦動雲(roll cloud),這就好像河水流過大石頭後,會在大石頭後方產生漩渦是一樣的。飛機駕駛通常也會避免進入此空域中。…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一位工程師在伊拉克戰爭中不幸失去手臂後,與設計師、發明家組成線上社群,共同努力為截肢患者打造更好的義肢手掌與手臂。

 

集思廣益造義肢
撰文╱柏宜金(Sam Boykin)
翻譯╱周坤毅

 

重點提要

■急救醫學的長足進步讓許多戰場上的士兵逃過一死,卻帶著重大傷殘返回家園。

■由於市場太小、研發費用過高,手臂與手掌義肢的進步一直很緩慢。

■開源碼義肢計畫採取「開放原始碼」的硬體設計概念(這種做法在研發以線上社群為基礎的軟體已經行之有年)來設計價格低廉的義肢手掌與手臂,希望能夠維持需求量不高的市場,並免費提供設計給任何有需要的人。

 

庫尼洪(Jonathan Kuniholm)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後備軍人。在被派往伊拉克作戰之前,他與另外三名朋友在北卡羅來納州合開了一家研發公司「塔科設計」(Tackle Design)。這四個人曾經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起修過工業工程,憑著年輕人的滿腔熱忱,他們希望這個羽翼未豐的公司能製造有趣又能助人的產品,而不僅是為了賺錢而已。他們與發明家合作製作過不少產品,包括一款可以固緊鞋帶的塑膠鎖扣原型,以及內嵌發光二極體的釣餌。他們也與母校的醫學工程師合作,研發微創機器人手術所使用的工具。

然而在公司步上軌道前,庫尼洪被派往伊拉克。幾個月後,在2005年元旦那天,他與另外35名海軍陸戰隊員,在巴格達西北的幼發拉底河沿岸的哈迪塞水壩附近遭遇伏擊。由於數小時前當地有叛軍對著在水壩巡邏的快艇開火,他的排正在搜索該區域。正當他們包圍一處可疑的地點時,一枚藏在橄欖油罐裡的土製炸彈突然爆炸,炸彈碎片撂倒了整排士兵,庫尼洪也被炸飛出去。過了一會兒他恢復意識,發現他的M16步槍被炸掉一半,而他的右手臂從肘部以下幾乎被截斷。海軍陸戰隊員隨即與叛軍陷入猛烈交火,庫尼洪只得自己逃出險境。他的戰友呼叫空中救援,將他送往巴格達附近的醫院,由外科醫生替他殘破的手臂實施截肢手術。

返回北卡羅來納州後,庫尼洪先在杜克大學醫療中心接受多次外科手術,康復之後,他拜訪了華特里德軍事醫學中心,那兒的醫生準備了兩種可以替代手掌與前臂功能的義肢。第一種是傳統的雙鉤式義肢,由兩個相對的手鉤組成,使用者運用肩膀或手臂的力量,帶動一套線束與鋼索系統,將手鉤打開或關上(見95頁圖)。第二種則是較為先進的肌電義肢,利用電子裝置偵測肌肉輕微收縮時產生的神經訊號,經過放大後帶動機械結構,使用者收縮上臂肌肉,便可以將義肢手掌的鉗腳握緊,而放鬆肌肉鉗腳便會打開。…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81期11月號】

 


 

顛覆大霹靂—宇宙是反彈出來的?

撰文╱柏卓瓦(Martin Bojowald)
翻譯╱李沃龍

 

我們的宇宙可能起源於由奇特的量子重力效應所驅動的大反彈——這表示大霹靂不再是宇宙萬物的起點了。

 

重點提要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說,宇宙源自於大霹靂奇異點,在那時刻我們所見的一切物質都聚集到密度無限大的奇異點上。但這理論並不具備完善的時空量子結構,因此我們無從得知物質緊密匯聚的極限與重力強度的範圍。物理學家需要一套新的量子重力論,才能明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 根據其中一個可能的理論:環圈量子重力,空間可被細分為許多具有體積的「原子」單位。由於它們僅有有限的容量可儲存物質與能量,因此奇異點是無法真正存在的。

■ 若果真如此,時間就有可能往前推到大霹靂之前。大霹靂前的宇宙或許曾非常劇烈地收縮成具有極大密度的一點,然後反轉整個過程。簡單的說,就是由大崩塌導致大反彈,最後才變成大霹靂。

 

由於原子的概念在現代已經是老生常談,我們很難想像從前那曾經是個多麼荒誕不經的想法。幾個世紀前,當科學家第一次假設原子的存在時,他們絕望地認為這麼小的東西絕不可能觀測得到,甚至有許多人質疑原子這樣的概念是否合乎科學。不過,關於原子的證據逐漸累積,終於在1905年因為愛因斯坦分析了液體中微塵顆粒隨機跳動的布朗運動,達到了高峰。即便如此,物理學家仍然花了20年才發展出解釋原子的理論,也就是量子力學。又過了30年之後,物理學家米勒(Erwin Muller)才第一次利用顯微鏡觀察到原子的身影。今天,物理學各領域的發展,幾乎都奠基於物質原子的特殊性質。

 

物理學家對時間與空間組成的理解亦遵循著類似的途徑,但還未達到成熟的階段。正如同從物質的行為可看出它們是由原子構成的一樣,空間與時間的行為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某些細微的結構——可能是類似「時空原子」組成的馬賽克構造,或是某種網狀系統。物質原子是化合物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同理,想像中的空間原子是距離上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一般認為它們的大小只有大約10-35公尺,小到連當今最強大的儀器最低可探測到10-18公尺的距離,都無法看到它們。所以,許多科學家甚至質疑這種時空原子的概念是否合乎科學,不過,也仍有許多科學家不受影響,相繼提出間接觀測時空原子的方法。

 

看似最有希望的方式,與宇宙的觀測有關。如果能倒轉宇宙的時間,我們所見的星系會全都匯聚到一個無限小的點:大霹靂奇異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宇宙在該點上具有無窮大的密度與溫度,一般認為這是宇宙的起點,物質、空間與時間從此誕生。不過,這種詮釋有些過頭了,因為無限大的數值代表廣義相對論本身在此失效。為了理解大霹靂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物理學家必須超越相對論,發展出一套能夠捕捉到時空細微結構的量子重力論,克服相對論完全無能為力的問題。…more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8年第81期11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