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6

科學人雜誌 - 用雷射遙控果蠅

2008/12/06 第139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深度報導 用雷射遙控果蠅
發燒新鮮事 重建癌症疫苗的信心
精采書摘 《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
本月活動 第二屆科普寫作桂冠獎頒獎典禮
好康報報 免費下載!全球暖化與能源危機別冊
用雷射遙控果蠅
 
撰文╱麥森伯克(Gero Miesenboeck)
翻譯╱涂可欣

 

巧妙結合工學和遺傳學,神經科學家可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描繪、甚至控制腦內的神經線路。

重點提要

■神經科學家研究腦細胞功能的傳統方法,是刺激細胞然後以電極紀錄它們的活性,但這種間接的方法很難用來分析特定神經元。
■遺傳工程和光學結合而成的光學遺傳學,可以觀察並控制一群神經元,讓研究人員能夠詳查個別的神經線路,革新腦功能的研究。

1937年,英國牛津大學偉大的神經科學家薛林頓(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對腦的運作提出了一段經典的描述。他想像腦內有些光點象徵著神經細胞的活性和細胞間的聯繫,人在熟睡時,整個腦部只有幾處零星散落的光點閃爍,看起來宛如星空;但清醒時,那畫面如同「銀河跳起了某種宇宙之舞,腦部立刻變成魔法織布機,百萬條閃亮的光束來回穿梭,編織著若隱若現的圖案,這些圖案有意義卻無法持久,是一些不斷和諧地轉變著的小圖案。」

 

薛林頓可能不知道,他詩意的比喻隱藏了一個重要的科學觀念:我們可以透過光來揭露腦部的運作。神經元之間如何互相合作進而產生思想和行為,一直是生物學最大的難題,主要就是因為科學家無法看到完整的神經線路運作。神經學的標準研究方法是利用電極去探測一、兩個神經元的活動,這只能揭露巨大拼圖的一角,我們還缺少太多拼圖片去拼湊出完整的面貌,如果我們能看見神經元間的溝通與聯繫,或許就能夠推想腦部線路的排列和功能。這個誘人的想法鼓舞著神經科學家去嘗試落實薛林頓的先見。

他們的努力創造了一門新興領域:光學遺傳學(optogenetics),結合遺傳工程學和光學來研究特定細胞類型。研究人員已經成功揭示各種神經元群的功能,甚至只要打開光源,就可以遙控神經元,這些進展讓人對光學遺傳學寄予厚望,或許有朝一日,它能協助神經科學家看清楚腦部的線路,甚至幫助醫生治療特定疾病。…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82期12月號】


癌症疫苗雖然不能讓腫瘤縮小,但能延長病患的壽命。

 

重建癌症疫苗的信心
撰文╱韋普納(Jessica Wapner)
翻譯╱王如蓉

 

刺激免疫系統摧毀腫瘤細胞,這是研究者長久以來的夢想,不過因為以往實驗失敗的記錄,這個希望或許已經破滅。幾種不同的癌症疫苗,經過臨床試驗後的結果都慘不忍睹,其中還有一種稱為Canvaxin的黑色素瘤疫苗,不但沒有增加病人的存活率,還讓製藥廠被另一家公司併購了。不過,研究者並未就此棄癌症免疫療法,反倒認為這是因為實驗設計不良所導致錯誤的結論,如果能設計正確的實驗,還是有希望製出癌症疫苗的。

研究人員的樂觀來自於原本以為失敗實驗的數據。2006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經過第三期的臨床試驗後,攝護腺癌疫苗Provenge(由美國西雅圖的Dendreon公司所研發)的研究宣告失敗,不過在後續的分析,卻顯示接受注射疫苗的患者雖然癌症擴散,但存活時間的平均值比只注射安慰劑的患者多了4.5個月,而先接種疫苗再接受化療的患者存活得更久,平均有34.5個月,而只注射了安慰劑再接受化療的患者,平均的存活時間只有25.4個月。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腫瘤免疫與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史隆(Jeffrey Schlom)指出,癌症疫苗的效用,不適合以標準臨床試驗的基準來評斷,因為它會不像傳統用來治療癌症的藥物能使腫瘤變小。而大多數的試驗都是以測量腫瘤大小做為試驗成功與否的依據,難怪癌症疫苗永遠都「沒有效」。史隆認為:「我們現在要看的是病人存活時間是否增加,而不是腫瘤是否變小了。」…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82期12月號】

 


漫畫+科幻+誌異+歷史,百年前的科學狂想讀本

北海道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武田雅哉以大量圖像資料,包括《點石齋畫報》,說明晚清以來,中國人對於科學的種種幻想。透過西洋美學如透視法這種更接近真實的圖像傳播,中國人對於中外世界,乃有了更多的想像。再加上電報、鐵路等新事物的引進,「幻想科學」──關於魂魄、電氣、催眠術、物理學,乃至宇宙、星球、飛行等等,遂在清末大行其道。200多幅精采圖片,帶你走進清末人的異想世界!

 

《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

[沒有終止的日曆]

在中國的小說裡,最早描述宇宙自然災害造成人類滅亡的故事的,是一九○二年梁啟超譯自佛林馬利安的《世界末日記》。在清末,可以找到幾部同性質的小說,但都是翻譯作品。或許,「毀滅」這個略顯冰冷的題材,中國人在心情上或在技術上,是很難描述出來的吧!於發表《世界末日記》的同一年,彷彿是對此主題所作的補償,梁啟超開始連載理想國「大中華民主國」的故事──《新中國未來記》。而這些小說之中,已有定評的是吳趼人寫的《光緒萬年》。在彗星即將掠過地球之際,其「摩擦力」使得地球南北完全顛倒過來,原本處於嚴冬的中國,突然變成了盛夏時節。一位閉居家中觀測彗星、並努力計算軌道的天文學家,到外面一看,長年懸宕的立憲案已經通過。此時已是光緒萬年。

吳趼人本人在書名旁加上了一串註解:「理想科學寓言譏諷詼諧小說」,尚不致於嚴重破壞原書的故事性。而且,書中人物還說:「自耶氏十九世紀以來,西人即喜為此讕言(即「彗星將與地球衝突」),以惑愚人,不足信,不足信。」這表示描述星體毀滅地球的歐洲小說,已有好幾部被介紹到中國來了。星體的墜落,對中國人來說,尤其具有政治意味。它跟其他種種自然現象,都是世間的政治將有所變動的預兆。

清末的科幻小說,還有一部《女媧石》(一九○四)。近年成為電影主題而為人所熟悉的慈禧太后,在這部小說裡,被戲擬為「胡太后」。「混沌廿九年」(也就是從光緒廿九年、西元一九○三年構想出的虛擬年號)的某一天,天空突然崩裂,一個像謎一樣的物體,墜落到胡太后為求天祐而設的祭壇旁。眾臣下壇觀看,乃是一塊大石,其上刻有遠古文字。石頭給人抬進宮內後,一下子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各國的天文學家陸續被派來調查,但其真相則是眾說紛紜,沒有明確的答案。最後,一位古代文字學家解讀了石上的文字,說道:「這叫女媧石。」

女媧,據說曾摶土造人,並煉製五色石以補蒼天,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女神。

小說《女媧石》在這段開場白之後,便開始描寫和《水滸傳》裡女子運用科學技術來改革社會相類似的情節。不過,《女媧石》跟其他清末小說一樣,沒有寫完就結束了,而開頭的隕石究竟為何物,也沒有說清楚。不過,這些都已無關緊要。女媧石往地面墜下,象徵著世界將由女子來進行改革的故事開端,那樣的效果已經達到了。

星體的墜落,對清末中國人而言,似乎和末世論完全無關。就像他們的祖先曾嘲笑那位擔憂天會塌下來的杞國人一樣;到了近代,他們同樣在嘲笑那些擔心星體會墜落的歐洲人的「杞憂」吧!…more

【本篇圖文摘錄自《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P93-95】


 


沒有留言: